牢記使命勇于擔當
以嶄新的面貌面向未來
——何文波委員談當前鋼鐵行業熱點問題
2020年,是新中國歷史上極不平凡的一年。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國鋼鐵行業歷經重重考驗,雙線作戰,以堅毅和擔當在抗擊疫情、經濟發展上均取得了亮眼成績,發揮了國民經濟“穩定器”和“壓艙石”的作用。
同時,習近平總書記一年內兩次走進鋼鐵企業,給了鋼鐵全行業莫大鼓舞。展望未來,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也是即將宣布第一個百年目標實現、邁向第二個百年目標的奮進之年。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鋼鐵行業如何實現更大的跨越,使我國由鋼鐵大國邁向鋼鐵強國?3月3日,全國政協十三屆四次會議召開前夕,我們就鋼鐵行業未來發展以及當下行業關注的重點和熱點問題采訪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鋼鐵工業協會黨委書記、執行會長何文波。
【記者】去年全國兩會上,您遞交了關于將鋼鐵行業移除出“兩高一資”行業的提案,在行業內外均引起極大反響。據悉,2020年國家統計局已經做出調整,不再將鋼鐵行業列入“兩高一資”統計之列。這一調整將會對鋼鐵行業帶來哪些影響,能否談談您的看法?
何文波:首先,我對國家統計局做出這一調整表示充分認可。摘掉“兩高一資”的帽子可以說是鋼鐵全行業期盼已久的。
去年兩會,我遞交了《關于將鋼鐵行業移出“兩高一資”目錄》的提案,經媒體報道后,在行業內引起強烈反響。這一建議正是順應鋼鐵行業發展實事求是地提出來的。15年來,囿于“兩高一資”這頂帽子,鋼鐵企業在出口退稅、環保、財政、貸款政策等方面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有些不合理的政策甚至影響了鋼鐵企業的正常發展。
其次,鋼鐵行業作為制造業產業鏈上重要基礎材料支撐產業,理應受到公平公正的對待。正如我之前所說,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企業是市場經濟的主體,各類企業是平等發展的市場主體,是宏觀經濟的細胞。企業之間只有分屬行業/產業的不同,沒有“身份”的差異;行業/產業之間只有工藝特征的不同,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從國家整體角度看,行業/產業之間有機銜接方能構成完整的產業鏈供應鏈,進而形成完整的工業體系。保持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是國家大安全觀的重要內涵。
特別是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沖擊下,鋼鐵行業表現出較強的抗風險能力,經受住了嚴峻的考驗,用實際行動證明了鋼鐵業有定力、有能力、有實力成為國民經濟平穩運行的“穩定器”和“壓艙石”。因此,鋼鐵企業理應受到公平合理的對待。
最后要強調的是“落實”。鋼鐵行業被移出“兩高一資”產業目錄后,各地有關部門應加快摒除針對鋼鐵行業的歧視性不合理政策,如針對鋼鐵企業的融資貸款限制、不合理的差別電價,落實本該享受的優惠財政政策、稅費政策,包括增值稅退稅以及出口退稅等。與此同時,相關媒體也要加大宣傳力度,讓社會和相關部門知曉鋼鐵行業已經不再屬于“兩高一資”行業,相關鋼鐵產品也不再被列入“兩高一資”目錄。
【記者】今年是建黨100周年,又是總結“十三五”成就和經驗,為“十四五”開局謀篇的關鍵一年。您認為,鋼鐵行業應該如何深刻把握這一機遇?“十四五”期間鋼鐵行業發展的重點方向是哪些?
何文波: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先后走進山西太鋼、寶武馬鋼,一年內兩次走進鋼鐵企業,充分體現出黨中央對鋼鐵行業作為實體經濟和制造業代表的高度重視,也體現了鋼鐵行業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作為鋼鐵行業的一分子,我備受鼓舞,同時深感使命重大。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亦是即將宣布第一個百年目標實現、邁向第二個百年目標的奮進之年。“十四五”將是我國鋼鐵工業實現由大到強的歷史性跨越的關鍵時期。我們要深刻把握這一歷史機遇,為“十四五”開好局、起好步。
首先,我們要深刻總結“十三五”期間鋼鐵行業的成就和經驗。“十三五”這幾年,鋼鐵行業可以用“壯士斷腕”“爬山過坎”來形容。“十三五”這5年,鋼鐵行業成功邁過了歷史低谷,通過大力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化解過剩產能取得顯著成效,困擾鋼鐵行業多年的毒瘤“地條鋼”被徹底出清。同時,我們還誕生了世界最大鋼鐵企業“億噸寶武”,“一帶一路”上的“時代楷模”河鋼塞鋼管理團隊,走高質量發展之路的典型企業中信泰富特鋼集團,等等;到2020年底,我國粗鋼產量、表觀消費量突破10億噸,全國約229家鋼企6.2億噸粗鋼產能正在實施超低排放改造,產業結構更加合理,綠色轉型、智能制造、國際合作取得積極進展,有效支撐了中國經濟社會健康發展。可以說,“十三五”期間鋼鐵行業打贏了幾場漂亮的“翻身仗”,經歷了深度調整,也積累了一批可復制的行業治理和發展經驗,這些為“十四五”期間鋼鐵行業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其次,我們要把握好“十四五”鋼鐵行業的重點方向,做到有的放矢。進入“十四五”時期,我國鋼鐵工業要實現高質量發展,仍然存在產能過剩壓力、產業安全缺乏保障、生態環境制約、產業集中度偏低等問題。因此,從實際出發,鋼鐵行業未來一段時期要聚焦全面提升產業基礎和產業鏈水平這一根本任務,堅持綠色發展和智能制造兩大發展主題,著重解決行業三大痛點,控產能擴張、促產業集中、保資源安全,持續推進中國鋼鐵國際化進程。
中國鋼鐵正在實施世界鋼鐵發展史上最大規模的產能更新計劃。在這一更新計劃中,我們看到了鋼鐵“夢工廠”,看到了鋼鐵“未來的模樣”,相信我國鋼鐵工業一定會有一個巨大的飛躍,以嶄新的面貌面向社會,面向未來。我們要牢記總書記的囑托,把鋼鐵事業發展好,為早日建成鋼鐵強國不懈努力。
【記者】2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八次會議時強調,“要圍繞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深化改革,完善黨對科技工作領導的體制機制,推動科技創新力量布局、要素配置、人才隊伍體系化、協同化,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堅決破除影響和制約科技核心競爭力提升的體制機制障礙,加快攻克重要領域‘卡脖子’技術,有效突破產業瓶頸,牢牢把握創新發展主動權。”能否結合鋼鐵行業科技創新發展現狀和未來,談談您就這一表述的認識?
何文波: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上述每句話都直指我國當前科技創新工作的重點和方向。就鋼鐵行業來說,我比較關注的是鋼鐵產業鏈協同創新的問題。鋼鐵行業上下游產業鏈復雜,涉及多個行業領域,如果能把全產業鏈協同創新作用充分發揮出來,將形成推動行業科技創新的“催化劑”,發生“鏈式反應”,相信這對于行業加快攻克“卡脖子”技術有極大的推動效應。
去年8月份,我們在齊齊哈爾召開先進技術裝備創新推進會,形成了“富拉爾基共識”,旨在推動鋼鐵行業與上游裝備行業的協同創新合作;9月份,我到訪北京科技大學,也專門強調了科研院校和產業之間的協同創新作用,也就是高校要成為科技創新“策源地”。
當前,鋼鐵行業產業鏈協同創新的作用還沒有充分發揮出來,一些制約產業鏈協同創新的壁壘尚待打破。具體表現為以下幾點:一是部分下游用戶對國產鋼鐵材料存在一定偏見,不會用、不愿試、不敢用;二是鋼鐵企業對科研院所的科研新成果缺乏信心、包容度較低;三是部分領域產、學、研、用協同成果的利益分配機制亟待優化。
因此,要將創新生態圈建設作為產業鏈協同創新的切入點。我曾說過,產業創新體系建設的重點應放在整合各類創新資源,以“育主體、建模式、造環境”為重點,逐步建成各類創新主體協同互動和創新要素高效配置的創新生態圈。
一是要培育和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目前我國鋼鐵產業集中度不高,創新資源分散,研發整體能力偏弱。一方面,專業化企業或大型鋼鐵企業在創新中發揮主體作用,加強科技創新投入,加強企業間、上下游用戶間、科研院所間的協同創新,形成合力,為產業提供更強大的技術支撐;另一方面,要通過兼并重組、資本運作等方式提升創新資源集中度,逐步解決創新載體分散,資金、設備、人才等創新資源重復配置問題。
二是要構建協同創新模式。從創新資源調配角度看,創新生態圈要著力突破單個資源能力限制,推動創新從單打獨斗向協同作戰轉變。特別是要利用智能制造技術的快速發展,集中創新資源,高效、有序提升重點鋼材產品和產業關鍵技術的供給和支撐能力。
【記者】“碳達峰”和“碳中和”是鋼鐵行業當前極為關注的問題。不少鋼鐵企業認為未來幾年碳減排壓力會極大。您認為鋼鐵企業、行業協會和政府應該從哪些方面努力實現這一目標?
何文波:首先需要指出的是,鋼鐵行業碳排放占比超過15%,是我國碳排放較大的行業之一,我國力爭在2030年“碳達峰”和2060年“碳中和”的目標約束,是包括鋼鐵行業在內的碳排放主體繞不開的挑戰,必須馬上付諸行動。全行業務必高度重視,協同發力,全力推進低碳綠色發展,為國家總體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做出積極貢獻,履行好我們必須履行的責任。
其次,鋼鐵行業的工藝特點決定了我們碳減排的主要途徑是減少化石能源消耗。近20年來,鋼鐵行業在經歷了生產設備大型化、能源利用高效化、污染物排放減量化等措施推動后,在碳減排方面已經取得很大進步,但鑒于行業生產的本質特性,更大幅度的碳減排面臨一些瓶頸。因此,我們需要尋求更為有效的變革性甚至革命性的技術路徑,并且做好圍繞低碳開展新一輪企業組織模式改革的準備。
從行業高度來看,首先,要推動低碳冶金技術的研發。目前,低碳冶金技術的研發已經成為世界鋼鐵工業公認的技術發展方向之一。日本、歐盟目前在低碳冶金方面起步較早,正在進行規模化試驗。相對國外,我國不少企業已在低碳冶金技術研發上有了積極進展,下一步要加強頂層設計、建立良好的資源配置機制和持續有效投入,在技術源頭上支撐行業創新發展。在這方面,鋼鐵協會可以更好地發揮橋梁紐帶作用,比如組織低碳創新基金,集中行業優勢資源進行技術研發,促進低碳技術產業化發展,同時組織研究我國鋼鐵工業低碳技術發展路線,建立標準體系,確保相關技術健康有序發展。
其次,要大力推動鐵素資源的循環利用。廢鋼利用是鐵素資源循環利用的關鍵。廢鋼是鋼鐵冶煉的兩大鐵素原料之一,是唯一可以替代鐵礦石的煉鋼原料,跟鐵礦石相比又具有綠色、載能的特點,使用廢鋼可以大幅降低碳排放強度。就目前來說,我國廢鋼資源利用比例較低。這一方面與我國當前的廢鋼資源積蓄量相關,另一方面與我國廢鋼資源回收體系有關。建國以來,我國共生產了140多億噸鋼,有一半是近15年內生產的,當前可回收利用的廢鋼資源比例并不高。電爐短流程煉鋼就是主要以廢鋼為原料,能耗僅為長流程的一半左右,因此要有序發展短流程煉鋼。當然,在推動短流程煉鋼過程中要注意產業結構和產能布局,避免一擁而上,造成電爐產能結構性過剩的局面。
最后,在鋼鐵工藝生產流程中,也要注意節能降耗以及資源綜合推動,同時要還要通過加強跨行業的合作來推動節能減排。
當然,在推動碳減排方面還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低碳排放方面要想快速出現有突破性的技術是很難的,我們既要加大投入,也要保持耐心。尤其是在制定碳減排目標時,不建議好高騖遠、層層加碼,要實事求是、扎扎實實地開展工作。要在認真分析、充分論證的前提下,積極理性地提出適合當前發展階段且有一定挑戰性的目標。
第二,對于鋼鐵企業來說,“十四五”期間實際上面臨超低排放和碳減排雙重任務,二者協同推進,可以說挑戰巨大。一方面,鋼鐵企業要牢記我們的使命,為國民經濟發展提供有力的材料保障,持續提升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另一方面,要勇于擔當、積極響應、率先努力,推動各項工作貫徹落實和協調發展。具體來說,首先,企業要摸清自己的碳排放“家底”,制定好符合企業實際的低碳減排路線圖。其次,要積極關注和應用最新的低碳減排技術,鼓勵有能力、有基礎的鋼鐵企業與產業鏈優勢行業企業聯合開展攻關,加快低碳技術研發應用。同時,還要提前做好相應的準備工作,積極參與碳排放市場交易。
【記者】2020年第四季度,進口鐵礦石價格不斷創下近年來新高,給鋼鐵行業生產經營帶來巨大壓力,引發國內輿論高度關注。您認為,在當前背景下,我們如何更加有效地推動建設鐵礦石資源供應鏈的自主保障能力?
何文波:截至3月2日,進口鐵礦石價格仍然在170美元/噸以上,比去年同期高出近一倍多。進口鐵礦石價格每次高位運行時,都是行業重點熱議的話題。當前,國際形勢變化莫測,作為行業“三大痛點”之一,鐵礦石資源的保障問題關乎著我國鋼鐵供應鏈產業鏈安全。
工信部在《關于推動鋼鐵工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中明確提出“推進鐵礦石聯合采購,增強鐵礦石定價話語權,研究建立更加公開、公正、透明的鐵礦石定價體系。”。在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背景下,亟須加強鐵礦石資源保障、完善鐵礦石定價機制,加快完善鐵礦石期貨相關規則和制度,要治標、更要治本。
治本的關鍵是增加鐵元素的供給。建議從以下方面增加國內鐵元素的供給:
一是支持加快海外礦開發和擴產,擇機加快推進海外資源開發。工信部發布的《關于推動鋼鐵工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中提出,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多元化,鐵、錳、鉻等礦石資源保障能力顯著增強,其中鐵金屬國內自給率達到45%以上,國內年產廢鋼資源量達到3億噸,打造1-2個具有全球影響力和市場競爭力的海外權益鐵礦山,海外權益鐵礦占進口礦比重超過20%。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企業在海外的權益鐵礦石每年產量約為1.6億噸,占進口礦的比例僅為13%。建議由國家層面成立海外鐵礦資源開發集團,統籌海外資源,穩步推進境外資源開發利用,盡快形成有效供給能力。
二是規范廢鋼產業發展,加大對廢鋼資源的使用力度。在鋼協和有關行業協會、企業的努力下,《再生鋼鐵原料》標準已經頒布,廢鋼進口已經放開。但放開廢鋼進口僅是第一步,仍無法滿足國內強大的需求。我們仍需用好國內的廢鋼資源,完善國內廢鋼資源相關配套政策,加快解決廢鋼稅收問題,進一步完善廢鋼加工配送體系建設,推進廢鋼產業健康有序發展。
三是要加快擴大國內礦供給,將增加國產鐵礦石供給作為補短板的措施之一。據鋼協近期對國內礦山企業的調研,目前國內礦山稅費占收入的比重為17.2%,涉及稅費項目有24項,負擔較重。此外,各地對礦山開發均有不同程度的限制,而且新建礦山的審批難度較大、程序較為復雜。建議加快清理各地不合理、不科學、限制國內礦山健康發展的相關規定,加快和簡化新礦山開采的審批流程等。
【記者】近幾年,很多鋼鐵行業的企業家和相關人士都提到,要積極地正向評價當前的鋼鐵行業,重塑形象。與此同時,中宣部建黨百年紀錄片《鋼鐵脊梁》的前采工作在緊鑼密鼓進行,鋼鐵企業熱情高漲、踴躍參與,在行業內形成了廣泛的影響。您認為,在改善鋼鐵行業社會形象方面我們還有哪些工作要做?您有哪些期待?
何文波: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兩次到鋼鐵企業調研座談,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對鋼鐵行業在國民經濟中作用和地位的肯定。從企業反映的情況看,地方政府、下游用戶、銀行等相關利益方,以及社會公眾,對鋼鐵行業的評價也都變得積極和正面了。這說明,中國鋼鐵到了被重新認識的時候,中國鋼鐵急需得到應該得到的評價。
實際上,近幾年,鋼鐵行業的形象已經有了較大的改善。特別是疫情期間,鋼鐵行業對國民經濟的支撐、對就業的支撐為社會所了解,社會上包括各地政府已經重新認識到,在中國經濟發展的現階段,鋼鐵是非常重要的可以依靠的力量。
與此同時,行業形象的改變與鋼鐵行業自身付出的巨大努力也密不可分,最明顯的感受是環保方面。近年來,鋼鐵企業不斷加大環保投入,實施大規模超低排放改造,推廣應用一系列先進節能減排技術,節能環保水平持續提升,一些鋼鐵企業在污染物治理設施應用和單位排放強度方面已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涌現了首鋼、安鋼、太鋼、新興鑄管等一批綠色花園式工廠、清潔生產環境友好型工廠,成為城市的一道景觀。尤其是去年,德龍鋼鐵還被評為全國首家在產鋼鐵企業國家4A級旅游景區。
此外,社會也應正面理性客觀看待鋼鐵行業的所謂的“投資熱”。這一方面說明鋼鐵行業改造升級的力度較大,另一方面也說明對鋼鐵行業發展充滿信心。
當然,需要指出的是,徹底改善鋼鐵行業形象不是簡單地由“負”到“正”,而是要多維度地、客觀公正地讓社會各界對鋼鐵行業進行重新認識、重新定位。怎樣對中國鋼鐵進行再認識、再定位?
我曾經多次提到,一是中國鋼鐵以強大且豐富的產能強力支撐了中國經濟的快速復蘇;二是中國鋼鐵正在實施世界鋼鐵發展史上最大規模的產能更新計劃;三是中國鋼鐵正在推行世界上最為嚴苛的污染物排放標準;四是中國鋼鐵致力于正致力于構建循環經濟新體系以應對資源和環境兩大硬約束;五是中國鋼鐵的世界地位得益于全面持續改革開放所驅動的城鎮化、市場化、全球化三大進程;六是中國鋼鐵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保證和動力。
中宣部建黨百年紀錄片《鋼鐵脊梁》正是對鋼鐵行業再定位、再認識的一個重要契機。我曾經提出,這部紀錄片要拍攝好鋼鐵和人民的關系、鋼鐵行業和企業發展的關系、鋼鐵行業和全球發展的關系。為什么提出這樣的要求?這就涉及一個怎樣講好中國鋼鐵故事,促進社會形成對鋼鐵行業的新認識的問題。我國作為鋼鐵第一大國,要讓社會能更多地理解鋼鐵是怎么回事,同時要注意用世界的眼光看中國鋼鐵,用世界能理解的話語體系來講中國鋼鐵。
具體到怎樣加強宣傳工作、改善鋼鐵形象,我認為要堅持“三個面向”:一是面向企業內部的宣傳工作,每個鋼鐵人都要為改善鋼鐵形象做出貢獻;二是面向全社會的宣傳輿論工作,努力爭取各級政府和廣大老百姓的理解和支持;三是面向全球,積極開展與國際社會的交流與溝通,在全世界充分展示中國鋼鐵對推進世界鋼鐵健康發展和維護世界經濟秩序的積極作用。重點宣傳鋼鐵行業的高質量發展的典型經驗和成就,凝聚發展正能量。
我們要徹底扭轉社會鋼鐵行業的刻板印象,真正讓工作在鋼鐵行業的每一名從業者像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那樣以鋼鐵為榮。
【記者】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肖亞慶在2021年全國工業和信息化工作會議上提出,2021年我國將堅決壓縮粗鋼產量,確保粗鋼產量同比下降。“壓減產量”這一提法在行業內引發熱議。一方面是需求增長,另一方面要求產量下降。對于這一問題,您怎么看?您認為,行業應如何平衡這兩方面的關系?在國家政策層面,應注意把握哪些原則,保障鋼鐵行業平穩運行,實現高質量發展?
何文波:工信部前不久提出要堅決壓縮粗鋼產量,確保2021年產量同比下降。壓縮鋼產量應該有以下3方面的考量:一是向鋼鐵行業發出信號,從現在開始就要為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付諸行動;二是降低資源消耗強度;三是優化結構,引導鋼鐵企業向高質量發展,提高競爭力。
從近期各方信息綜合來看,國家是下了決心的,相信可以做到,也會有效果。根據鋼協的分析預測,今年的鋼鐵需求還是會保持在較高水平。在此背景下,如何協調減產和高需求之間的矛盾?
作為行業來講,首先我們要積極響應,同時要轉變思路,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壓減粗鋼產量并非目的,而是手段,其根本目的是有利于保持資源供需平穩、有利于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的目標、有利于鋼鐵行業高質量發展和轉型升級。從這個角度看,我們關注的不能僅僅是總量,還要關注結構的優化。因此,壓減產量還是需要有導向的,要導向優秀企業,導向未來需求大的新產品。鋼鐵投資也要符合這一原則,決不能投在規模上,鼓勵在提升品種質量、綠色化、智能化方向上加大投資,促進我國鋼鐵產業轉型升級。同時,我們還要重新認識鋼鐵進出口。鋼鐵行業的首要任務是要保障供給,要發揮好進出口市場的調節作用,適當增加資源性產品尤其是鋼坯等初級產品進口,來滿足國內鋼鐵需求,這也符合國家“雙循環”的發展格局和擴大對外開放的導向。我國鋼鐵行業面臨資源和環境雙重約束,且兩大約束越來越嚴格,適當擴大進口正是雙重約束下的解決方案。
第二,相關政策轉向不能過急,限制生產要適度,避免造成市場劇烈波動。為鞏固“十三五”鋼鐵去產能成果,維護我國鋼鐵行業平穩運行,建議有關部門要充分發揮好政府和市場“兩只手”的作用,處理好需求、產量、資源、低碳的關系,確保鋼鐵行業平穩運行和高質量發展,堅持以市場化、法治化手段壓減粗鋼產量。在政策機制上,可以充分借鑒“十三五”期間去產能和取締“地條鋼”部際聯席會議機制,同時加強與行業協會和企業的聯系,及時了解企業的訴求,做好充分準備應對市場變化。
第三,在適當擴大進口的同時,要注意加強市場監測。中國的市場是高度開放的市場,在通過擴大進口滿足國內市場需求的同時,也要防止不公平競爭,防止過量的、不適合國內需求的進口產品沖擊國內市場,侵害國內鋼廠的利益。
第四,還要堅持分類施策和有保有壓,確保優勝劣汰。過去20多年鋼鐵壓產的實踐證明,往往守規矩的企業產量被限、而不規范不守規矩的企業產量劇增,有違公平性,影響了行業發展,也沒有達到初衷。建議壓減產量要依法依規,可以碳減排、以環保為切入點,杜絕“一刀切”和“切一刀”簡單攤派任務,對達到超低排放A級企業、電爐鋼企業不停、不限,以此維護政策的公平性和可操作性。
最后,要探索立法手段建立長效機制。過去用行政審批手段嚴控鋼鐵產能的方式備受業內外詬病,雖然“十三五”期間鋼鐵去產能成效顯著,但國家、地方和企業在管理成本、資金支持、資產損耗等方面均付出巨大代價。今后要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有必要研究出臺碳約束法規條例,通過建立公平、合理、科學的法律制度,在各行業形成碳排放管理體系。在碳約束法律和管理體系下,建議要探索建立鋼鐵企業碳排放指標管控和交易平臺,形成以碳控鋼的法治化、市場化長效機制。
需要強調的是,短期來看,“十四五”初期可能就是鋼鐵產量的達峰階段。從長期來看,不鼓勵大家按照最高的需求來配置產能。到目前為止,我認為鋼鐵產能已經可以滿足需求,如果短期內不滿足可以用進口來解決,用“雙循環”來解決。